遺產爭議與遺產稅核課期間
在閱讀本次的實務見解前,有兩點稅務法律上基本的小知識要先了解,可以幫助了解判決的內容:
一、遺產稅課徵的基本概念
遺產稅的課徵,其標的是針對被繼承人所遺留的所有遺產,其中包括了動產、不動產、金錢及有財產價值的權利(例如債權、商標權或專利權等)等。而其財產的價值的認定時點在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而遺產稅的稅基(稅基就是課稅的基礎,算出稅基後乘以稅率就是應納稅額)是「遺產淨額」,遺產淨額的計算方式是先計算「遺產總額」後減去法定的「扣除額」及「免稅額」。本件判決中,對於被繼承人在生前有借名登記在他人名下的不動產,而這筆不動產若屬於被繼承人的話,那就是屬於遺產範圍,也就是應列入遺產總額之中(可參考遺產及贈與稅法中關於遺產稅之部分)。
二、稅捐的核課期間
所謂「核課期間」,就是當課稅事實發生(例如被繼承人死亡這個事實),政府應予發單徵收的一定期間,如果超過這個法定期間,政府就喪失核課之權,規定在稅捐稽徵法第21條以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看看。
以下為本次實務見解
納稅義務人如對於登記他人名下之土地及其移轉登記請求權是否屬於被繼承人之遺產,尚待民事判決確定始能確認者,則於民事判決確定前,自難以期待納稅義務人就尚有爭議之財產申報遺產稅,更難以期待稽徵機關得知該筆爭議財產係屬遺產而依法行使核課權,本院 106 年 9 月份第 1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意旨,乃就此一爭議財產,遺產及贈與稅法第23 條第 1 項所定之遺產稅申報期間,採應自民事判決確定其屬被繼承人遺產之日起算,並依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規定起算其核課期間。
惟適用該決議意旨之前提應係在核課期間尚未屆滿,時效尚未完成前,就遺產課稅事實之有無,涉及須以民事訴訟認定之先決問題,因其是否屬遺產猶未確定,其遺產稅納稅義務人無從辦理遺產稅申報,稽徵機關之核課權,亦不能開始行使,始發生核課期間不完成之效果,而採應自民事判決確定其屬被繼承人遺產之日起算遺產稅之 6 個月申報期間,並依稅捐稽徵法第22 條規定起算其核課期間。
倘稅捐已逾核課期間,未經核定之租稅請求權罹於消滅時效,債權亦歸於消滅,依稅捐稽徵法第 21 條第 2 項規定,應不得再補稅,稽徵機關尚不得因納稅義務人之申請而核發已逾核課期間之稅額繳款書(財政部 83 年 11 月 30 日台財稅第 831622784 號函釋參照),則衡諸納稅義務人如對於登記他人名下之土地及其移轉登記請求權是否屬於被繼承人之遺產,尚待民事判決確定始能確認者,更須於核課期間內有「爭執遺產範圍」民事訴訟之提起者,始得依稅捐稽徵法第21 條第 2 項規定,再行補稅。
此觀之本院 106 年 9 月份第 1 次庭長法官聯席會議決議意旨所肯認財政部 79 年 2 月 1 日台財稅第780347600 號函釋所載案例亦係在核課期間內有「爭執登記於他人名下土地及其移轉登記請求權是否屬被繼承人遺產」民事訴訟之提起之情形(該案被繼承人 70 年間死亡,嗣於 75 年 3 月 21 日經法院判決確定對造應將土地移轉登記為被繼承人等共有),即可知須於核課期間內有「爭執遺產範圍」民事訴訟之提起者,始有該函釋之適用。
若未作此解釋,無異使核課期間屆滿後,稽徵機關仍得將納稅義務人申報期間重新計算,使已屆滿之核課期間、已罹於消滅時效之租稅請求權,又再復活,核課期間是否屆滿,永處於不安定狀態,牴觸稅捐稽徵法第 22 條及遺產及贈與稅法第 23 條第 1 項規定。
陳宏奇律師
陳宏奇律師事務所
《延伸閱讀》
- 刑事審判與精神醫學鑑定
- 未辦理土地總登記,其浮覆地物上請求權之消滅時效
- 數位證據之驗真
- 警方未遵期提出報告書,其執行監聽所得之證據,有無證據能力?
- 吹哨者(揭弊者)在勞基法上之保障?
- 繼續性契約發生債務不履行時,可否終止契約?
- 侵害配偶權的身分法益
- 未繳回不正利益,可以減刑嗎?
- 執法人員對於搜索扣押之證據應保留證據之原始狀態
- 刑事訴訟法第348條修正後之適用
- 被害人之承諾
- 我要求與證人對質,但法院不理我!
- 共有物之分割方法
- 不利益變更禁止之原則與例外(適用法條不當)
- 疫苗接種後,發生死亡或其他後遺症,其因果關係誰來舉證?
- 審判中對於犯重罪之被告繼續羈押之限制
- 罵個「幹」就是公然侮辱罪嗎?沒那麼簡單!
- 分管契約因法院判決分割而終止後,共有人在分管之特定部分土地之地上物與土地間是否成立租賃關係?
- 上訴要有具體理由,不能只有不服!
- 個資法中所稱「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利益或損害他人之利益」中之「利益」,是否僅限於財產上之利益?
- 浮覆地回復所有權登記之消滅時效起算點
- 在刑事案件中提起自訴,但未特定犯罪行為人,可以請求法院調查證據嗎?
- 為了維護兒童最佳利益而使兒童與父母分離?
- 洗錢防制法第15條之特殊洗錢罪
- 對於緩刑期滿未經撤銷的確定判決,可否提起再審?
- 構成醉態駕駛罪外,還會構成妨害公眾往來安全罪嗎?
- 曾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應否自行迴避?
- 何謂「被告不利於己之供述」?
- 約定利率修法後之適用
- 如何終止契約?
- 非婚生子女死亡後,其生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可否向生父提起認領之訴?
- 前科紀錄等品格證據之使用
- 共有物經法院裁判分割確定時,分管協議即為終止!
- 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未通知他共有人是否承購,可否依給付不能請求損害賠償?
- 公務員對於違建,應查報拆除卻不作為,是否構成圖利罪?
- 法院如何審查背信罪的違背職務行為?
- 被害人未查證,被告就不構成詐欺?
-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 法院變更起訴適用法條,其追訴權時效期間之計算
- 少年時期所犯之刑事前科紀錄,可否用於成年後之訴訟程序或量刑?
- 詐欺取財與洗錢
- 法院詰問內容究竟是否屬於病患應秘密之醫療個資事項,醫師有無概括行使拒絕證言之權利?
- 警察攔檢權限與發覺犯罪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於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