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應否自行迴避?
本庭評議後,認為擬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即曾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應否自行迴避?
本院先前相同事實之裁判,已有複數紛爭見解之積極歧異。
有採肯定說之見解,認司法院釋字第256 號解釋雖係針對民事訴訟法第32條第7 款規定而為解釋,然依相同理由,對於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者,其參與該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亦應自行迴避,以確保人民受公平法院依正當法律程序予以審判之訴訟權益。
有採否定說之見解,認刑事訴訟法第17條第8 款所稱法官曾參與前審之裁判,係指同一法官,就同一案件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判而言。再審案件其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並不在該款應行迴避之列,無須自行迴避。
本庭經評議後,擬採肯定說之見解,因本院先前裁判既有前開積極歧異,乃就上開法律問題應適用之法律見解,於民國110 年 9月15日向本院其他刑事庭提出徵詢。徵詢業已完成,受徵詢之各刑事庭,均同意採取肯定說之見解。
是本件採為裁判基礎之法律見解,經徵詢庭與受徵詢庭均採上開肯定說之見解,已達大法庭統一法律見解之功能,無須提案予刑事大法庭裁判,即依該見解就本案逕為終局裁判,先予說明。茲敘述理由如下:
(一)「迴避」之立法目的
憲法第16條規定人民有訴訟之權,旨在確保人民有依法定程序提起訴訟及受公平審判之權益。對於法官的中立性,具國內法律效力之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14條第1 項第 2句明定:「任何人受刑事控告或因其權利義務涉訟須予判定時,應有權受獨立無私之法定管轄法庭公正公開審問。」刑事訴訟法特設法官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時之迴避規定,即在於維護人民受公平法院依正當法律程序予以審判之訴訟權益,並避免法院之公平性受到人民質疑,以增進人民對於司法審判的信賴。聲請再審之目的既係為推翻錯誤判決,法官曾參與刑事確定判決,再參與再審之裁定,甚難讓人民信賴法官係本於中立第三人的立場,毫無偏見地公平審查自己的判決。
(二)再審案件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應否迴避
刑事訴訟法第17條第8 款規定,法官曾參與前審之裁判者,應自行迴避,不得執行職務。該款所稱法官「曾參與前審之裁判」,係指同一法官,就同一案件,曾參與下級審之裁判而言(司法院釋字第178 號解釋參照)。
再審案件參與原確定判決之法官,固不在該款應自行迴避之列。然司法院釋字第256 號解釋認為:民事訴訟法第32條第7 款關於法官應自行迴避之規定(解釋時原規定:「推事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更審前之裁判或仲裁者」嗣經修正為:「法官曾參與該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或仲裁者」),乃在使法官不得於其曾參與之裁判之救濟程序執行職務,以維審級之利益及裁判之公平。因此,法官曾參與訴訟事件之前審裁判或更審前之裁判者,固應自行迴避。對於確定終局判決提起再審之訴者,其參與該確定終局判決之法官,依同一理由,於再審程序,亦應自行迴避,以確保人民受公平審判之訴訟權益。
該號解釋雖係針對民事訴訟法第32條第7 款規定而為解釋,然刑事訴訟對於審判公平性及正當法律程序的要求,並不亞於民事訴訟。本於法律體系的一貫性,對於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者,其參與該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亦應自行迴避,以確保人民受公平法院依正當法律程序予以審判之訴訟權益。
(三)迴避次數之限制
關於迴避之次數,司法院釋字第256 號解釋認為:各法院法官員額有限,參考行政訴訟法第6 條第4 款規定(嗣經移列至第19條第6 款)意旨,其迴避以1 次為限。基於同一考量,於法官員額編制較少之法院,對於刑事確定判決聲請再審者,其參與該確定判決之法官,於再審案件之迴避,亦以1 次為限。法院倘因此項迴避,致無其他法官得以審理該再審案件,而有不能行使審判權之情形,可依刑事訴訟法第10條第1 項第1 款之規定,由其直接上級法院以裁定將案件移轉管轄。
出自: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抗字第 1501 號 刑事裁定
陳宏奇律師
陳宏奇律師事務所
《延伸閱讀》
- 何謂「被告不利於己之供述」?
- 約定利率修法後之適用
- 如何終止契約?
- 非婚生子女死亡後,其生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可否向生父提起認領之訴?
- 前科紀錄等品格證據之使用
- 共有物經法院裁判分割確定時,分管協議即為終止!
- 共有人出賣共有土地,未通知他共有人是否承購,可否依給付不能請求損害賠償?
- 公務員對於違建,應查報拆除卻不作為,是否構成圖利罪?
- 法院如何審查背信罪的違背職務行為?
- 被害人未查證,被告就不構成詐欺?
- 揭穿公司面紗原則
- 法院變更起訴適用法條,其追訴權時效期間之計算
- 少年時期所犯之刑事前科紀錄,可否用於成年後之訴訟程序或量刑?
- 詐欺取財與洗錢
- 法院詰問內容究竟是否屬於病患應秘密之醫療個資事項,醫師有無概括行使拒絕證言之權利?
- 警察攔檢權限與發覺犯罪
- 刑事附帶民事訴訟中,對於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