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pping Cart

購物車內沒有任何商品。

罵個「幹」就是公然侮辱罪嗎?沒那麼簡單!

前言

妨害名譽罪(誹謗罪及公然侮辱罪)是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發生的犯罪之一,而在公然侮辱罪中一般人認為只要是「口出穢言」應該就會該當該罪,但其實並非必然,在我們今天所介紹的實務見解中,法院特別點出不應該以「粗鄙、貶抑或令人不舒服之言詞=侵害人格權/名譽=侮辱行為」的模式直接認定罪行。在審判過程中,可以將之分為前階段與後階段,先詮釋行為人所為言論之意涵於確認為侮辱意涵,再進而就言論自由及限制言論自由所欲保護之法益作利益衡量。至於具體操作上,可以藉細讀本篇判決的內容,即可得出其基本的概念喔!

訂閱我們加我為Line好友!加入討論社群

實務見解

法院於適用刑法第 309 條(公然侮辱罪)限制言論自由基本權之規定時,應根據憲法保障言論自由之精神為解釋,於具體個案就該相衝突之基本權或法益(即言論自由及人格名譽權),依比例原則為適切之利益衡量,決定何者應為退讓,俾使二者達到最佳化之妥適調和,而非以「粗鄙、貶抑或令人不舒服之言詞=侵害人格權/名譽=侮辱行為」此簡單連結之認定方式,以避免適用上之違憲,並落實刑法之謙抑性。

具體言之,法院應先詮釋行為人所為言論之意涵(下稱前階段),於確認為侮辱意涵,再進而就言論自由及限制言論自由所欲保護之法益作利益衡量(下稱後階段)。

為前階段判斷時,不得斷章取義,需就事件脈絡、雙方關係、語氣、語境、語調、連結之前後文句及發表言論之場所等整體狀況為綜合觀察,並應注意該言論有無多義性解釋之可能。例如「幹」字一詞,可能用以侮辱他人,亦可能作為與親近友人問候之發語詞(如:「幹,最近死到哪裡去了。」),或者宣洩情緒之詞(如:「幹,真衰!」)。

於後階段衡量時,則需將個案有關之一切事實均納入考量。比如系爭言論係出於挑釁、攻擊或防衛;是自願加入爭論或無辜被硬拉捲入;是基於經證實為錯誤之事實或正確事實所做評論等,均會影響個案之判斷。

一般而言,無端謾罵、不具任何實質內容之批評,純粹在對人格為污衊,人格權之保護應具優先性;涉及公共事務之評論,且非以污衊人格為唯一目的,原則上言論自由優於名譽所保護之法益(例如記者在報導法院判決之公務員貪污犯行時,直言「厚顏無恥」);而在無涉公益或公眾事務之私人爭端,如係被害人主動挑起,或自願參與論爭,基於遭污衊、詆毀時,予以語言回擊,尚屬符合人性之自然反應,況「相罵無好話」,且生活中負面語意之詞類五花八門,粗鄙、低俗程度不一,自非一有負面用詞,即構成公然侮辱罪。於此情形,被害人自應負有較大幅度之包容。至容忍之界限,則依社會通念及國人之法律感情為斷。易言之,應視一般理性之第三人,如在場見聞雙方爭執之前因後果與所有客觀情狀,於綜合該言論之粗鄙低俗程度、侵害名譽之內容、對被害人名譽在質及量上之影響、該言論所欲實現之目的暨維護之利益等一切情事,是否會認已達足以貶損被害人之人格或人性尊嚴,而屬不可容忍之程度,以決定言論自由之保障應否退縮於人格名譽權保障之後。

出自:最高法院 110 年度台上字第 30 號 刑事判決

陳宏奇律師
陳宏奇律師事務所

陳律師的粉絲專頁

《延伸閱讀》